2025年4月21日上午,溧水区东屏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一楼大厅内茶香袅袅、笑语声声,一场以“传承非遗技艺,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手工制茶技能培训活动在此举行。活动由东屏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溧水区社区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当地16名茶农参与,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学员们系统学习了碧螺春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开班仪式上,东屏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长臧德生指出:“溧水作为金陵传统茶乡,碧螺春制作工艺位列省级非遗。本次培训目的是提高制茶工艺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溧水社区学院金牌培训教师赵治田通过“历史溯源-品质解析-工艺拆解”三维度展开教学,重点阐释“一嫩三鲜”核心标准,展示“银绿隐翠、卷曲成螺”的茶叶形态,强调“看茶做茶”的动态工艺理念。
实操环节采用“五阶递进教学法”:鲜叶采摘需精选1.5-2厘米一芽一叶,经4-6小时竹匾摊晾;高温杀青以180℃-200℃电炒锅实施"抖翻闷"三法协同;热揉成形通过顺时针推揉实现茶汁渗出;搓团显毫在70℃低温下分三次完成;文火提香最终将含水量精准控至6%-7%。学员王大姐感慨:“赵老师教授的'先抛后闷'火候口诀,让手工茶独特的香气层次跃然指尖。”
培训现场呈现“师徒共研”生动场景:“杀青时手法太快,导致受热不均”“搓团力度过大,茶毫破损严重”……在分组实操中,赵老师穿梭于学员间,手把手纠正动作。茶农王大姐感慨:“机器虽然省力,但手工茶的香气层次机器永远替代不了。赵老师教的‘先抛后闷’火候口诀太实用了!”
正如学员栾师傅所言:“这次培训让我们明白,守护非遗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要让老手艺在新时代开出更香的花。”随着最后一锅茶叶文火烘干装箱,这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的制茶培训划上了圆满句号。
本次培训是“手把手”传艺、“实打实”练兵,不仅让非遗技艺扎根乡土,更托起了乡村振兴路上一片金灿灿的“致富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