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项目化成为社区教育“主菜”

时间:2019-01-08 09:20
		

从“摇篮”到“拐杖”精准服务

  在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占文村市民学校,下午放学后的孩子们正在学习书法。

  占文村的“老少同乐——代际学习”社区教育项目,通过开展以老带小、以小领老的结对互助交流活动,丰富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解决了新市民子女和困境家庭子女的校外教育问题。

  德积村的“欣欣向‘农’——农业发展知识普及培训”项目、塍丰社区的“耆乐融融——拆迁安居老人融入”项目、德丰社区的“候鸟同行德丰梦——新市民教育服务”项目……在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随处可以感受到社区教育项目开展的热潮。

  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自2015年以来,保税区(金港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团组织,“查漏补缺”“按需定制”,开展了一系列切合地方实际、满足居民需求、体现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从‘摇篮’到‘拐杖’”,构建起教育“立交桥”,强化了社区教育服务的精准化。

    社区教育如何融入社会治理改革、搭建共建共享共治平台?如何进行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满足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推动基层组织参与积极性,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搭建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有效、深受群众欢迎的社区教育新载体?这些问题,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把社区教育融入社区建设、推动社区教育综合治理改革,从2015年开始,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社区教育中心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启动社区教育项目化运作试点工作。该项工作遵循“政府主导,村(社区)组织,社团参与,多方投入”的原则,突出教育惠民、突出项目引领、突出精准服务、突出多方联动、突出品牌打造、突出宣传成效,按照“积极稳妥、有序实施,规范程序、科学安排,严格管理、以事定费,完善考评、结果公开,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要求,遴选出代表性、探索性、实效性较强的社区教育项目。

    为什么要推进项目运作

    社区教育项目化,就是把社区教育活动视为项目并进行项目设计,通过建立项目的谋划、实施、考核、评估制度体系,整合多方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立足既定条件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社区教育任务。项目化运作是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以项目作为独立的组织单元,通过项目的形式来保证组织的灵活性,以目标为导向解决问题。项目化运作具有组织架构的灵活性、目标导向的明确性、实施过程的计划性等特点。

    社区教育开展项目化运作,通过创新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实事化的运作机制,可以不断提升社区教育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使社区教育项目化运作健康发展,并形成一套可推广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项目的运作模式,通过项目化运作培育社会组织,使它们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扩大社区教育的公众知晓面,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公益热心人士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促进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引领和带动社区教育工作向新常态发展,逐渐走出一条项目化工作试点探索、典型示范、经验推广的新路子,带动社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扩大社区教育知名度和美誉度。

    试点工作对提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突出区镇统筹引领作用,发挥村(社区)、社会组织能动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试点共申报41个项目,入选15个;2016年共申报78个项目,入选57个,内容涵盖“教育惠老”“教育惠少”“教育惠社”“教育惠企”“教育惠特”五大类;2017年征集到95个项目,其中68个项目被市镇两级立项,项目质量进一步提升,更是新增了“教育惠农”方面的项目。

    如何有效推进项目运作

    在社区教育项目化运作的具体实施中,一方面要求提高社区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并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要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

    紧扣需求,确保项目立项“精、准、实”。在项目立项过程中,需要坚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坚持“需求+可能”的原则,充分把握社会普遍关心、群众热切盼望的问题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全面评估现有资源,通过广泛深入调研,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同时综合考虑形势发展需要和群众现实需求,统筹兼顾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通过项目化运作提高社区教育工作服务群众的能力。

    落实责任,务求项目推进重实效、出成果。确定项目后,每一个项目都要求确定实施方案,成立推进小组,做到明确预期目标、明确推进计划、明确责任人员、明确工作措施、明确时限要求。为保证项目运行质量,需要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邀请专家学者对具体项目进行现场指导;调动项目运行的每一个积极因素,形成项目推动合力,让项目更“接地气、有人气”。

    完善机制,促进项目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一手抓项目实施、一手抓成果转化推广,按照“创经验、创典型、创品牌”的创建路径,努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真正实现“政府支持、专业团体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居民百姓受益”。如何有效激发基层单位做好社区教育项目化工作的创新智慧与实干热情,是确保项目不断创新、持续开展的动力源泉。

    项目化运作带来了什么

    随着公益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覆盖面逐年扩大,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项目切合社区居民需求,促进了居民生活技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参与度、社会关注度和社会评价明显提升。

    资源整合力得到充分凝聚。通过项目化运作,社区教育工作不再是“独角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有效聚合了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社区教育部门形成合力;将社区教育工作提炼分解,转化为项目,达到对外快速反应,对内整合、优化配置资源的目标;人、财、物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做到专项专人专款,克服了不同机构、部门之间存在的衔接不畅、职能交叉、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突出问题,提高了运转效率。

    推动精准惠民落到了实处。社会性、开放性和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协作、整合资源、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通过项目化运作,社区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找到了抓落实的载体、推落实的抓手。各项工作的量化、具体化,使“软”指标成为“硬”任务;社区教育工作者成为“项目经理”,强化了“种好自己责任田”意识,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实事,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

    提升了专项经费使用绩效。根据项目精准配套资金,社区教育工作由“应付干”变成“主动干”,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每个项目必须提供经费使用明细,减少乃至杜绝了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盲目和浪费现象,极大地提升了经费使用绩效。3年来,试点累计投入近80万元“种子资金”,却撬动500多万元的配套资金和带动资金,整合和吸引了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进一步实现社会多元共治的理念。